方法一:
式中:
S——立體倉庫所需總面積,單位為平方米;
a——立體庫面積利用率,為堆貨面積與總面積之比;
mQ—立體倉庫貨物的堆存量,單位為噸;
q——立體庫單位面積上的貨物堆存量,單位為噸/平方米。
E——通過立體庫的月最大貨物存取量,單位為噸;
K——設計最大入庫百分數;
30——每月30天計;
t——貨物在立體庫中平均庫存期(天),根據統計的各種貨物歷年平均庫存周期分析確定。
q的計算公式:
H——貨物的堆放高度,按照裝卸工藝要求確定,單位米;
r——立體庫單位體積上的貨物堆存量,噸/立方米
方法二:
式中:
f1——存放貨物有效存放面積,平方米
f2——入庫驗貨場地面積,平方米,根據貨物種類、驗收和發貨的具體要求及設施確定。
f3——出庫發貨場地面積,平方米
f4——通道(人行道、車行道)面積, 平方米,根據倉庫的布置確定,取決于貨物和運輸工具的外形尺寸。
月通過量 / 平均庫存周期
b--立體倉庫貨物的月不平衡系數,該系數與貨運量、貨源、運輸工具的銜接、水文氣象及生產管理因素有關。參照同類倉庫正常情況下不少于連續三年的統計資料來分析確定。運量越大,不平衡系數越小。
月不平衡系數b=最大月通過能力(吞吐量)/月平均通過能力
(1)平均單一作業循環時間
式中:
j——貨架列數,1~m
k——貨架層數,1~n
tjk——單程移動時間,從該入庫站開始到j列k層單程移動時間/秒
tf——叉貨時間,在出入庫站或貨格處,貨物移動時間/秒
ti——停機時間,控制延遲時間/秒
(2)平均復合作業時間
式中:
tt——平均貨格間移動時間,隨機確定入庫貨格和出庫貨格,作適當次數貨格間移動求得所需時間的平均值,秒(從入庫貨格到出庫貨格的時間)
ts——出入庫站間移動時間,入庫站和出庫站位置不同時的站間移動時間。
(1)平均單一作業循環時間的基準出入庫能力
(2)平均復合作業循環時間的基準出入庫能力
一般情況下,立體倉庫的裝卸機械數量,應在同一調配原則下,根據物流工藝流程按下式計算:
式中:
N——裝卸機械數量,單位為臺;
Ei——倉庫為完成月最大吞吐量,要求各類機械分別完成的操作量,單位為噸;
d——機械利用率,為機械工作臺時占日歷臺時的百分比,一班制取0.15-0.20;兩班制取0.30-0.35;三班制取0.40-0.50。電動機械取大值,內燃機械取小值;
k——倉庫內用于裝卸存取的機械設備種類數。
Ti ——第i種機械設備單位時間操作量,單位為噸/小時